让信仰进入心灵——我看儿童事工
本文原刊于《举目》73期。
文/赵明
普遍状况不妙
在华人教会事工中,儿童事工多居于次要的地位。牧师、长老通常把工作重点放在培训成人。至于儿童,就让妈妈、新信主的、年轻人去管;大部分教会只要求儿童事工不出问题,顾不上儿童能学到多少真理。每年到了圣诞节、母亲节,就安排儿童在主日崇拜上表演一下,让大人乐一乐……
在所有服事人员里,主日学老师其实是需要量最大的,却也是最难找的。看这份服事既困难,又不能立刻得到回报,大家当主日学老师都当得很勉强。很多主日学老师缺乏使命感,好像在服兵役,盼著忍受一两个月就赶快换人。
常常更换主日学老师,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。孩子要不断地适应不同的老师、不同的教法,心情很不容易稳定,也很难和老师建立亲密的关系。这样一来,主日学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力就变小了。
有些孩子干脆以不变应万变,你说你的,我做我的。更有些聪明的孩子,知道教会是讲爱的地方,即使对老师不礼貌,也不会有什么后果,所以随心所欲。结果是圣经故事滚瓜烂熟,生命却好像与基督无关,行为还不如不上教会的孩子。而且,越大越糟糕。
难怪,一份对第二代基督徒的调查结果显示,在对儿童有影响力的人之中,主日学老师排名末座。
其实,在海外教育下一代,本身就有多重的困难:新的语言使父母有口难言;新的文化,作父母的多半不熟悉。所以,即使会讲英语,也很难和孩子沟通。海外的教学方法,和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一贯使用的方法,非常不同。主日学老师若缺乏训练,肯定在教学上跌跌撞撞。
回报其实很高
儿女是上帝所赐的产业,父母只是管家而已。然而上帝对管家的要求,是很高的。管家若缺乏见识,只有忠心,事奉会事倍功半,甚至徒然。
《玛拉基书》2:15 说得好:“虽然上帝有灵的余力能造多人,祂不是单造一人吗?为何只造一人呢?乃是祂愿人得虔诚的后裔。所以当谨守你们的心,谁也不可以诡诈待幼年所娶的妻。”
上帝没有为人类造完美、虔诚的儿女,目的是熬炼父母,叫他们谨慎自守,以敬畏上帝的榜样引导儿女虔诚。
看上去上帝真是冒险啊,把如此重大的使命交给和儿女同为罪人的父母!然而祂已经供应了我们所需要的资源,就是祂的话语。此外,父母可以和其他圣徒相交、分享、切磋。上帝更是厚赐智慧的上帝,随时等我们向祂求教、求救。
海外有大量的资讯。我们只要有心观察、学习,就能学到新的管教方法。所以,语言、文化、教法不同,并不是最严重的问题。重要的是我们要重新回到圣经里,挖出上帝的心意和方法,把我们熟悉的中国文化传统,在上帝话语的镜子前,重新审视、衡量。
换句话说,我们需要翻新教育观念。
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青年事工,因为父母都感受到来自青少年的压力。青少年的问题绝对不是突然发生的,是儿童时期的“小问题”日积月累,逐渐扩大的。父母在问题小时,没有在意,以为容易控制,没有观察到孩子心里真正的问题。等到他们的声音大起来,才感到事态严重。不幸到这时候才寻求帮助,已经事倍功半。
问题越小越容易改,若从小就注意、改正、培养,到青少年时期,相对容易很多。所以从长远来看,投资在儿童事工上的回报,比青少年大多了。
调整事工地位
从圣经上看,上帝的救赎计划从来不只停留在一代。上帝拣选亚伯拉罕,连带拣选他的全家,甚至整个民族。上帝的每个作为、每件奇事,都带有多重的意义,一方面拯救当时的人,一方面借此彰显上帝的属性及心意,更帮助父母以实际的教材,把信仰传给后代。
我们都知道耶稣爱孩子的故事(四本福音书里面,三本都提到)。在耶稣的大型布道会上,有妇女和孩子想接近耶稣,得到祂的祝福。几个门徒自作主张,以扰乱会场秩序为名,想把他们打发走。结果耶稣发怒,停下布道,责备门徒,并大声说:“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。”(《太》19:14;《可》10:14;《路》18:16)
祂来了一个临时儿童主日学插播,为孩子祝福,和他们亲密讲话。然后,祂再继续成人布道会。
耶稣的激烈态度,反映出祂对我们忽略儿童属灵需要的不满。耶稣可以有其他的反应——责备就够了,不必停止聚会。或者,叫孩子们远远地和大人一起坐下,会后为他们祝福。祂没有这样做,因为这些都不足以表达祂对儿童的重视,以及祂对阻挡、不鼓励儿童亲近祂的恼怒。笔者因此有几点感受:
作父母的天赋责任
信仰传承是我们作父母的天赋责任。我们得救,是上帝对我们儿女计划的一部分。
有些基督徒认为:宗教是可以自由选择的,不必要求儿女上教会、读圣经。“我都是30岁才信,何必急着要他们信呢?”“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。”“他们功课多,活动多,有空再去吧!”
《申命记》中,摩西明明知道以色列人将来会离开上帝,仍然谆谆嘱咐,不断地告诫他们,要他们守诫命,并把诫命传给后代。摩西为什么要这么做?因为他有很沉重的使命感,知道以色列人会离开被上帝祝福、保护的圈子,免不了受上帝的管教,不但今生没有满足的喜乐,还会失去永远的生命。我们这些尝了天恩滋味的人,岂可让儿女失去最大的祝福呢?
我们有这样的觉悟吗?
上帝把儿女交给我们,多么期望我们能按照祂的心意来教养。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都有上帝对他的独特计划。作为父母,我们有这样的觉悟吗?我们有没有带孩子走在上帝的旨意里,得到上帝完全的祝福?
回想一下,在送孩子去学这、学那以前,我们有没有寻求上帝的旨意?有没有为孩子每天的选择祷告?
生在基督徒家庭的孩子,可说是先天有福,不但有父母的宠爱,更有天父的保护,和属灵的智慧。他们从小就认识上帝,心中有一把无形的尺,知道对错。
但是很多父母,对孩子的带领是混淆不清、前后不一的。孩子在教会学到的是上帝的慈爱、信实,在家里却经历父母的独裁、高压,和打骂、威胁。在教会里,他们学习爱主,在家,父母却教他们爱世界(爱钱爱名),把学业成绩、才艺表现,看得比品格、灵性还重要。
许多孩子在这冲突下,不明白父母的软弱,原谅父母也是罪人,也受文化的捆绑,他们因而选择离开信仰,且从此对教会抱有成见,觉得基督徒虚伪、自义。
孩子从父母身上感受不到上帝的爱、赦免,因而否定了信仰。让儿女跌倒的,居然是该引领他们归主的父母(或其他成年人)!这就是耶稣发怒的原因。
因为儿童主日学
在教会事工里,儿童常常不是大家关注的对象,因为他们不会抱怨,不会抗议示威,极容易在我们的议题里漏掉。
有一个很兴旺的中国教会,牧师告诉笔者,大多数新会友来到他的教会,是因为教会有很好的儿童主日学,而与牧师的讲道无关。
我参观过他们的教会,看见他们把大量的资源放在儿童上。教室大,布置精彩,参与的人很多,又固定开亲子教育的课。最近他们又开办了社区课外服务,服事忙碌的父母。
父母参与事工
儿童事工的首要场所是家庭,教会扮演的是配合的角色。所以儿童事工必须扩大范围,成为与父母同工,或辅助家庭的事工。父母若不参与相关计画、教导、活动,一到教会,和孩子各走各的,各不相关,好像每天送到学校去一样,久而久之,父母与儿女的心灵或属灵认知的距离会越来越大。
很多事实告诉我们,儿女长大后,其选择常让父母感到意外。父母必须和儿童事工负责人,及主日学老师合作,定期开会,敞开分享自己的难处,借着相互的提醒、上帝话语的光照,甚至共同读一本好的教育书籍,重新对准焦距,以合上帝心意为目的,再来订定、审核教材及辅助的活动。如此必然能更有效地用信仰影响儿女。
家长必须直接参与教导,才不会和儿女的需要脱节。有经验的老师,通常都能提供适合孩子的沟通方式,在沟通的技巧上帮助父母。父母则常给老师鼓励、建议,提供儿女在家的情况,使教室的教学与实际情况相配合。
一般教会都过分依赖已经设计好的教材。这些教材各有特色。有些以活动引起兴趣为主,有些以系统教导圣经真理为主。这些教材像放在图书馆里的百科全书,非常完整,但是去借的人不多。为什么?因为和每天生活中琐琐碎碎的事情无关。
有句话说的好:来的早,不如来得巧。我们要让孩子在有限而且宝贵的教会生活里,真正学到他们需要的东西。这要家长和老师精心的祷告和沟通。
根据我多年教儿童的经验,要将对孩子的观察,以及自己灵修的思考结合起来,才能给出最有力的教导。那些现成的教材,只是辅助而已。
Revolution Champion(对各种基督徒教派家中的两代人,做了长期跟踪的调查)提到,属灵教育比较成功的父母,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圣经“核心真理”,就是那些与生活、品格、文化息息相关的真理来教导儿女。不在乎广,而在乎深;不在乎知识,而在乎儿女与基督的关系。
这样的教导,是以品格训练为目标的,认认真真的。不只一次地讲、反复地教,直到真理成形在儿女的心里。
总之,父母和服事儿童的同工,一定要团结合作,成为亲密战友,才能击退魔鬼,将我们的下一代,从现今那些与基督为敌的文化里抢回。
教会参与家庭
比较一下旧约与新约的信仰传承,可以看到不同之处。《申命记》里,摩西有一个理想的教育蓝图:只要是身在以色列家的,就是上帝的儿女,自然享受上帝的约的遮盖,也毫无选择地要遵守上帝的诫命。全国、全社会信仰统一,每家、每个人,无论大人、小孩,都守同一的仪式、礼节、生活方式……
可惜,强迫的、律法式的守诫命,不能使人真正认识上帝,反而造成心口不一,“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,心却远离我”(《太》15:8,《可》7:6,参《赛》29:13)。以色列人受不了外在的诱惑,把假神接到心里。《士师记》记载,不到几代,以色列人就离弃了上帝……
这有一点像天主教家庭,孩子生下来,就受婴儿洗,成为基督徒。父母、教会的责任,只是帮助他们过基督徒的生活,外表有好的操守,守各种仪式、礼节。其结果,我们看历史就知道,在天主教里,虽然有真正敬虔的人,但也有许多糊里糊涂、没有基督生命的教徒。
我们夫妻,从儿女小时候开始,就带他们参与教会的服事。我们清理教会,他们帮忙收桌椅;我们出外探访大人,他们就带着游戏“探访”那家的小孩。一切的活动都围绕着教会,孩子也似乎自然而然地接受基督,参与在上帝国度的事工里。
一切看上去都很好,但实际上,由于我们夫妻的重心都在教会,不在他们身上,所以忽略了他们心灵深处的需要,以及品格上需要改正之处。他们看到我们为教会牺牲自我,他们也牺牲自我,不忍要求我们多注意他们。他们会掩盖负面的情绪,常讲的一句话,就是:“别担心,我会自己处理。”
当他们离开学校、步入社会后,他们的挣扎开始显现。当他们做出令人意外、不合上帝心意的选择时,作父母的伤痛,远超他们过小时候的。此时他们已成年、独立,父母除了祷告,还能做什么呢?
在新约里,保罗亲自示范父母与子女的关系,“我们既是这样爱你们,不但愿意将上帝的福音给你们,连自己的性命也愿意给你们,因你们是我们所疼爱的……你们也晓得,我们怎样劝勉你们,安慰你们,嘱咐你们各人,好像父亲待自己的儿女一样,要叫你们行事对得起那召你们进祂国、得祂荣耀的上帝”(《帖前》2:8-12)。这是信仰落实到家庭,以家的需要为主导,建立了家庭祭坛,父母与儿女一起灵修……的信仰,不再是集体性、强迫式的了,而是主动的。
做这样的父母,要花的功夫比旧约的更大。若父母本身没有真实、坚强的信念,很难在不信的大环境里,把信仰传承下去。所以,教育、辅导父母,在教育儿女之先。
儿童事工不能没有家庭事工,两者应是互补互成的。近来许多非常兴旺的教会,都是在家庭儿童事工上,下了大功夫的,常常举办全家的活动,针对父母的需要举办讲座。在这越来越黑白不分的时代里,父母日益需要这样的帮助。若我们华人教会领袖不接受这份挑战,实在是太亏欠上帝了。
摩西虽然知道以色列人会离弃上帝,仍然呼天抢地、苦口婆心、不断地讲。今天,我们仍要如此。我们当唤醒华人基督徒父母,他们的责任不只是送孩子去教会、为他们祷告,更要让信念进入孩子平常的生活里,进入他们的心灵。
儿童参与教会
有句西方名谚,it takes a whole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。 意思是,养育孩子只靠父母是不够的。教会就是一个社区、一个大家庭,大家有共同的义务关注所有的孩子。
在新约里,保罗离开推罗,当地弟兄姐妹送别,是全家出动。保罗在特罗亚聚会上讲得太久,少年人犹推古,坐在窗台上听,打盹了,就从三层楼上掉下去。可见当时孩子是积极参与教会活动的。
孩子需要看到榜样,才能坚定信仰。这榜样不是只有语言,更要有实际行动。整个教会生活就是一本很丰富的教材。 在天主教体系的教会里,有不少儿童可以参与的地方,如儿童诗班,帮忙拿聚会的用品、烛台之类的东西等。这些虽然只是外在的参与,但可以建立儿童的归属感。
儿童需要和其他大人接触,来肯定自己的信心。他们能从不同年纪的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,胜过关在教室里所学的。所以要创造机会,让他们和父母一起敬拜、服事,不是永远只会接受教导、接受服务。可以训练他们当招待,摆椅子,唱诗,献诗,读经,甚至外出服务社区……
如果我们怕麻烦,不给他们机会,那就是没有尽力、同心合意地教育下一代,反而间接地助长他们自我中心的天性。
我在很多教会服事时,都看到这样的现象:星期天全家一起到教会,下了车,大人、孩子各走各的,自动分离,好像过去美国种族歧视的时代,黑人、白人自动分隔一样。
儿童完全不知父母如何敬拜上帝,更错误地认为,教会是一个机构,不是家。
教会是家,是生命的连结。教会所有的人都是家人,是上帝安排放在一起,彼此打造品格的。好像我们所知的结婚誓言,for better or for worse,无论是好是坏,不可抛弃。
我现在一个人数不多的教会服事。虽然两代人在语言、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异,但主日敬拜时,我们仍坚持,全家先在一起,然后再分开,到各自的教室。曾有些人反对,理由是敬拜的程式被打断,而且有翻译的麻烦。还好最后经过祷告,大家都同意了。上帝十分祝福我们!求上帝让我们好好经营,守望相助,同舟共济,为主赢回下一代!
作者赵明,来自台湾。在美国公立学校任职18年。退休后在教会担任全职儿童事工负责人4年。现在加州西米谷教会服事。